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小凯怒斥林毅夫,以及杨小凯林毅夫之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林毅夫与那个经济学家有争论?谢谢
- 2、林毅夫有多大可能获诺贝尔奖?
- 3、陈世清的主要官网文章
- 4、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谁优先?林毅夫怎样选择
- 5、中国经济:靠什么还能快速增长20年?
- 6、中国的大经济学家有哪些啊?
林毅夫与那个经济学家有争论?谢谢
中国经济-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输入上面这个题目,百度网页第一个就是,打开可以阅读
林毅夫有多大可能获诺贝尔奖?
林毅夫,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几步之遥?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就能知道他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了。
离获奖最近的人
早在08年的时候,就有人猜测林毅夫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只是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这个断言,也埋藏在了时间里。不过林毅夫确实是那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他是登上“马歇尔讲座”的第一位中国人。也获得过诺贝尔的提名,还差一步之遥。
经济学界的群雄争霸
林毅夫和蒋硕杰、杨小凯、张五常,都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蒋硕杰、杨小凯都已去世,而林毅夫是目前最被大众所看好的实力人选。在看待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上,林毅夫比杨小凯要乐观得多。林毅夫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者也在“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这是将经济落实在实际的政治政策之下的行动。
双刃剑
参与国家经济提出经济决策,使得林毅夫获取了极大的人气,然而,这也是阻碍林毅夫保持独立性的关键。林毅夫常被称为“最被主流接受的经济学家”,有的人还会认为他只是一个花架子。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使得林毅夫处在风口浪尖处。
总结
林毅夫在学术以及在分析国家国情上又很大的建树,对经济学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的优秀也是他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关键。无论他是否获得诺贝尔奖,都无法磨灭他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学的贡献。
陈世清的主要官网文章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光明网
陈世清:《梦想、理想与顶层设计》 中国改革论坛网,求是理论网
陈世清:《县域经济与对称经济》 人民网,求是-中国小康网
陈世清:《就业率是指标还是目标》 求是-中国小康网
陈世清:《金融危机与对称经济》 求是-中国小康网
陈世清:《“国进民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求是-中国小康网
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枏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中国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中国干部学习网
陈世清:《增长与发展——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一)》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逻辑是规范的逻辑——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二)》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逻辑是平等的逻辑——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三)》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逻辑是立体的逻辑——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逻辑是主体的逻辑——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五)》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的逻辑是对策的逻辑——评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把政府“干预”上升为政府宏观调控——评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方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经济人理性与非理性繁荣——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话语权》,中国改革论坛网 ,文化发展论坛
陈世清: 《中国范儿与中国话语权》.人民论坛网 ,中国干部学习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话语权》,光明网,人民论坛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核心机制》,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经济学发展的圆圈与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与国进民进的辩证法》,光明网,人民论坛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陈世清:《危机与出路——评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 中国改革论坛网,红色文化网
陈世清:《中国人怎样才算真正站起来——中国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意识》,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西方经济学与幸福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从解“幸福收入之谜”看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不明资产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权力寻租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市场化改革中的显规则与潜规则》,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你幸福吗——怎样真正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爱国,让你想起什么(一)——中华大地上老虎重振雄风的方法论》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爱国,让你想起什么(二)——爱国,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与经济主体性》 ,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爱国,让你想起什么(三)——爱国,让我想起了钓鱼岛》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四)——爱国,让我想起了我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沉浮录》,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信仰》,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发展模式》,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谈“经济学家”评判标准——评哈佛学生罢课事件与哈佛学生给曼昆的公开信,兼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经济学家”标准》,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二)》,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从选择理性到创造理性——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三)》,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主体性、内生变量与自生能力shy;——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四)》,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数学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五)》,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科学的经济学只能以公理为出发点——评田国强的经济学方法论》,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理论的边界条件分析——评田国强的经济学方法论(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国经济学范式必然代替西方经济学范式——评田国强的经济学方法论(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幸福—收入之谜”是个伪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经济金融网
陈世清:《经济学是什么——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一)》, 中国改革论坛网陈世清:《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陈世清:《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边际效益分析”与“边际效率分析”————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制度创新与改革路径————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五)》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改革论坛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陈世清:《论共有制》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用复杂系统论方法给政府宏观调控定位——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 》,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政府法人人格化与权贵经济——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二)》,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过热”都是虚幻的概念——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三)》,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宏观调控以经济结构控制为目标——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四)》,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宏观调控以产业政策为主导——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五)》,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政府宏观调控的途径:货币稳定财政积极——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六)》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评许小年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七)》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评李稻葵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模式(一)》,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靠什么 ——评李稻葵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模式(二)》 中国改革论坛网陈世清:《通货膨胀的根源与治理通胀的根本——评李稻葵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模式(三)》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大国“崛起”是增长还是发展——评李稻葵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模式(四)》,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经济学是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一)》,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经济解释的出发点是什么——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二)》,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可证伪性不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三)》,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需求定律”隐含的悖论——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四)》,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要挤掉实体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要挤掉人均GDP泡沫——怎样真正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是再生型经济——GDP经济学批判》,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金融的逻辑是经济学家的逻辑——评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九)》,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是先天优势还是先天劣势——评郎咸平的“郎闲评”(一)》, 中国改革论坛网陈世清:《新常态经济与新常态经济学》, 中国改革论坛网,红色文化网
陈世清:《是以民为本还是分享改革成果?——评郎咸平的“郎闲评”(六)》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中国社会保障网陈世清:《用对策代替博弈——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光明网,中国网,大公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求是理论网
陈世清:《重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年底突击花钱看新常态下的财政收支平衡》,大公网,中国改革论坛网,求是理论网
陈世清:《新常态是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公网,中国改革论坛网,求是理论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要求货币稳定——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中国改革论坛网, 求是理论网,
陈世清:《“一切生命都有尊严”有科学方法论的依据》,中国改革论坛网, 求是理论网,中国音乐教育网
陈世清:《中国范儿是以民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农村生态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我国新经济增长点与新常态经济的稳增长结构》,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增长无极限》,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国研网
陈世清:《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制的必然性与亚投行的定位》,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是创业型经济》,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重提解放生产力——经济新常态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经济——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从金岳霖逻辑思想演变看传统逻辑的性质》,大公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大公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原创思想是科研教育体制改革的灵魂——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新常态经济与国民创新体系》,求是理论网 ,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陈世清:《公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新常态经济的政府职能》, 求是理论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大公网
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谁优先?林毅夫怎样选择
林毅夫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优先。
2001年年底,林毅夫撰写了一篇题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的反驳文章。林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相反,制度是内生的,且与其发展阶段有重要关系。他的主张是,后发国家应该先利用“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而制度的完善大可以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
中国经济:靠什么还能快速增长20年?
同时,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的出口乏力的情况下,他认为,中国可以考虑再来一轮新的经济刺激,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轮高增长奠定基础。
对于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保持20年的增长的论断,了解林毅夫学术思想的人都不会惊讶,因为这不是林毅夫的新观点,而是林毅夫先生多年来一直很乐观的观点。多年以来,林毅夫先生一直强调,尽管在全球经济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连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维持9%以上的增长,但他一直将中国的未来增长潜力与日本和韩国进行比较。林毅夫先生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曾经指出:“日本从1960年开始,用28年的时间在1987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如果中国能够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就意味着中国从现在开始直到203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都要维持在9%左右。”林毅夫先生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比1960年时日本与美国的差距要大,因此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借鉴外国技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众所周知,林毅夫先生对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乐观,建立在中国具有“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当年他和杨小凯的那场论战,让很多人记住了“后发优势”这个词,当然,更准确一点讲,林毅夫先生所讲的后发优势,主要指“技术创新”层面,而不是制度层面。基于此,林毅夫先生认为,要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做出判断,最重要的是分析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是现代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在他看来,一个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取决于该国技术变迁的速度,只要维持比较快速的技术变迁,才能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打破资本回报不断下降的规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林毅夫先生一直认为,投资过热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他曾经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经经历过一段由政府主导的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但因投资过热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引发了其后长达数年的通货紧缩。”
因此,笔者对于林毅夫先生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速的乐观以及对制度变迁的不重视一点不奇怪,但奇怪的是,之前一直认为中国经济投资过热的林毅夫先生,现在却一反常态对现在依旧过热的投资大唱赞歌,甚至认为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的消费增速已经很可观,投资在短期内仍是拉动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并建议通过“全球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举措,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林毅夫举例说:“此前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比如1998年实施了基础设施投资,到2002年,高速公路长度翻了五倍,当时一些人质疑这些高速公路是资源浪费,但如今很多高速公路已经拥挤了。”而这个其赞赏的例子,又恰恰是其以前的著作中一直诟病的。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目前之所以陷入增速不可遏制下滑的困境,恰恰是由于多年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再加上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关键领域改革的停滞不前,技术进步缓慢,产业低端,一些产业只有产能的扩张而没有技术的进步,导致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收入分配改革的僵局又导致消费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历届的高层不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摆脱对政府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出于救急的需要,中国启动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坦率而言,“四万亿”的刺激计划的确遏制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但因执行的偏差和资源分配的问题,“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使得一些产能本来已经过剩的行业更加过剩,而一味的强调“保八”又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2009年和2010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达到了创纪录的70%以上,经济发展结构更加扭曲,政府过度的举债使得地方债务沉重。由于资源并没有更多的转向真正困难的中小企业,没有转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因而在经历三年的增长之后,
2012年,中国经济由于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再次出现严重的困难。“4万亿”遏制了经济增速的下滑,但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又和“4万亿”政策本身不无关系。
过去几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如果不坚持转变发展模式,不坚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仅仅依靠政府短期投资,除了可以获得短期的“漂亮数据”之外,不仅无助于中国夯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反而会一再贻误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机。基于此,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一直呼吁放弃“瘸腿”的增长,下决心放弃对政府投资拉动和出口增长的依赖,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林毅夫先生应该明白,
2012年中国经济的所处的困境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是长期以来关键领域改革滞后和转型停滞的必然结果。靠基础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解决不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
林毅夫先生总是说,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台湾以及1977年的韩国较为类似,他据此判断中国未来能继续以8%的速度再持续增长20年。但林毅夫先生不要忘记了,日本从1955年以来,经济开始走上腾飞之路,不是一直依赖出口拉动的老路,而是果断转型,通过政府强有力推动的产业政策和收入倍增计划,实现了成功的转型,而不是靠投资和出口赶上了美国。作为一个对政策有影响力的学者,林毅夫先生在对政府投资大唱赞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思想可能对政策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不要忘记学术的严谨和阁下曾经对中国经济投资过热的担忧。有人认为,林毅夫先生如此追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是有什么个人的“意图”,笔者对此不会妄测。但不管如何,林毅夫先生经常引用凯恩斯的那句名言恰好能说明大家的担忧:“不论迟早,不论好坏,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不管出于何种意图,林毅夫先生对政府投资的赞歌很可能成为政府再次搞大规模投资计划的最好注脚,一个非常危险和极其有害的注脚。
中国的大经济学家有哪些啊?
中国到底有没有合格的经济学家?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哪些经济学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行列?由华尔街电讯(wswire.com)编制的2006年(第二届)《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排行榜于2月24日正式揭晓,张五常教授继续名列榜首,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名列第二,而倍受争议的郎咸平教授位居第三。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除吴敬琏外,其余9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欧美名校,受过正规而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的约有6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目前而言,中国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学界和财经媒体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全球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华尔街电讯对全球著名学府279位经济学教授(含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的书面调查,有39位中国教授被点名说有学术水准,除了上榜的10位经济学家外,刘大中(1914—1975)、蒋硕杰(1918—1996)、杨小凯(1948—2004)等3人已故,邹至庄、黄有光、石寿永、李其、李龙飞、王江、白聚山等23位经济学家工作或旅居在海外。
华尔街电讯董事会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指出,“评判一名经济学家是否合格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经济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创造力?有很多人有一流经济学的教育背景,但他们没有创新思维,这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的。”蒙代尔表示,中国有很多名牌大学经济系,但没有一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前列,无法与麻省理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相提并论,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学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专业、非常严肃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出成果。”
华尔街电讯评选经济学家的指标包括3个方面:学术影响力(70%)、经济影响力(25%)和社会影响力(5%)。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华尔街电讯总编辑丁海森说,“和第一届评选相比,学术影响力的权重已经从60%提高到70%,以后这个权重还会持续增加。在美国拥有终身教职的中国经济学教授有数百人,他们中有的已经跻身主流经济学家行列,比如白聚山、洪永淼在计量经济学;钱颖一、许成钢在转轨经济学;石寿永在货币经济学;张春、陈志武、王江、周国富在金融学方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
2005年底,著名学者丁学良质疑中国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准,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华尔街电讯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确有三多: 一是经济学正教授很多,二是经济学教授带研究生太多,三是经济学博士多如牛毛。有过在美攻读研究生院的人都知道,在美国当正教授的很少,副教授往往是系里的研究骨干。如钱颖一,90年开始在斯坦福任教,90年代中期就是公认的目前世界上转轨经济学中最好的学者之一,但他直到99年离开斯坦福时还只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华尔街电讯对经济学家的评测,目的是斧正被妖魔化的经济学家形象,肯定经济学家对经济改革的贡献,倡议社会(包括经济学界)停止对经济学家的人身攻击和谩骂,回归理性科学的争论和探讨。华尔街电讯(wswire.com)是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财经新闻和商业媒体机构,将读者定位为金融专才、商界领袖、经济学人和媒体精英,为他们提供独有的综合财经信息平台,集财经解读、金融工具、商业资讯、信用评级等产品于一身。据悉,华尔街电讯近期还将推出2006年《中国500经济学人排行榜》。
杨小凯怒斥林毅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小凯林毅夫之争、杨小凯怒斥林毅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